作者:Peter / 來源:白話區塊鏈
比特幣和數字貨幣離不開這些功臣們的努力:Adam Back、哈爾·芬尼、Martti Malmi、安德烈森、Mike Hearn、Laszlo Hanyecz、中本聰。2009年1月3日,英國泰晤士報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為: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財長處于銀行第二輪緊急求助的懸崖邊緣》)。彼時,金融危機的陰影尚未散去,各國政府還在小心翼翼處理經濟問題。剛剛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可謂驚心動魄。
這場肇始于2007年的次貸危機,逐漸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甚至被認為是1929年大蕭條之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為挽救這次危機,各國政府最終不得不出手救市。
2008年9月28日,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提出7000億美元救市;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攬子總額26.9萬億日元(約合273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11月9日,中國政府出臺了投資規模達4萬億元的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大措施;歐洲各國和其他國家的一致經濟刺激政策也密集出臺。
那這些救市的錢哪來的?答案是:印。各國的印鈔機紛紛開動,加緊印鈔。全民為金融機構的貪婪買單。
01
中本聰與Adam Back
當時,也有很多人批評這種全民買單的方式,有人開始行動想改變這種局面,中本聰就是其中一員。
2008年,中本聰開始著手撰寫比特幣白皮書。
一開始他給英國密碼學家Adam Back發郵件,詢問關于Hashcash的一些疑問。Adam Back向他推薦了另一位密碼學家戴維(Wei Dai)及他的B-money。中本聰研究了B-money之后,8月22日給戴維發去了郵件。
(郵件大意:讀了你關于B-money的論文,我很感興趣。我準備發表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把你的想法拓展成了一個完全可行的系統。Adam Back注意到了我們兩篇論文的相似之處,然后把你的網站介紹給了我。)
在這封郵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中本聰比特幣白皮書的雛形。不過,當時還不叫比特幣,而是“電子現金”(Electronic Cash).
這封郵件并沒有引起戴維的注意,他只是簡單回復說他會看看。
8月份,中本聰注冊了bitcoin.org,以及保護性注冊了bitcoin.net,沒注冊bitcoin.com是因為這個域名已被別人注冊了。看來當時他已經準備好了。
02
中本聰與哈爾·芬尼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發表長達9頁的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在看到比特幣的白皮書后,哈爾·芬尼十分興奮,他立即與中本聰取得聯系。哈爾·芬尼多年后回憶道:“他(中本聰)似乎挺憤世嫉俗的,我則比較理想主義。”
然而,僅僅有白皮書還是不夠的,中本聰還要把他白皮書的理念變成實現。中本聰既是比特幣的產品經理,也是比特幣的程序員。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本聰忙著實現比特幣系統。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挖出了創世區塊。他于18:15:05 (GMT)挖出第一批50個比特幣。比特幣誕生了。
中本聰把當天泰晤士報一篇文章的標題寫進了創世區塊里(本文開頭提到的那篇文章: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1月9日,比特幣的第一版客戶端,v0.1版發布。
客戶端發行后,哈爾·芬尼馬上將其下載下來,中本聰給他發送了10個比特幣,完成了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筆交易,時間定格在2009年1月12日。
2009年1月12日
中本聰發送給哈爾·芬尼10個比特幣
隨后幾天,中本聰收到哈爾·芬尼多封電子郵件,討論技術問題。通常是哈爾·芬尼向中本聰反應Bug,讓中本聰修復。哈爾·芬尼還嘗試了挖礦。
就這樣,比特幣開始在一小群密碼朋克中,悄然傳播。
03
中本聰與Martti Malmi
2009年,當時還在赫爾辛基理工大學讀二年級的Martti Malmi偶然發現bitcoin.org。當年5月份,他給中本聰發郵件寫道:”I would like to help with Bitcoin, if there’s something I can do(我想幫幫比特幣,如果有什么事是我能做的話) 。”
其實在聯系中本聰之前,Martti就在anti-state.org網上發表過一篇關于比特幣的文章。Martti還在郵件中附上了他的文章的鏈接。中本聰讀了他的文章,并給他回了郵件:你對比特幣的理解是完全正確的。沒多久中本聰就讓Martti“幫忙”了,即讓他用自己的電腦運行比特幣程序。
雖然還在讀大學的Martti不能幫中本聰寫代碼,但他寫文章還是可以的。正好當時比特幣網站需要寫一些介紹比特幣的材料來解答萌新的問題,比如,“比特幣是否安全”“為什么要使用比特?”等。
于是,中本聰建議Martti寫點兒東西。中本聰在郵件中對Martti說:“我寫作水平不怎么樣,我編程水平更好一些”。兩天后,Martti沒有辜負中本聰的期望,寫出一篇長文,解答了比特幣的七個基礎疑問。中本聰看了十分喜歡,隨即給予Martti完全的權限,準許他對比特幣網站做任何修改。
在一次給Martti的郵件中,中本聰提到他注意到有人把比特幣稱作“加密貨幣(Crytocurrency)”,于是中本聰問道:“或許我們在說比特幣時可以使用這個詞。你喜歡這個詞嗎?”(中本聰還挺可愛的。)
04
中本聰與Laszlo Hanyecz
2010年,比特幣的影響逐漸開始擴大。
5月22日,佛羅里達的程序員Laszlo Hanyecz花一萬個比特幣買了兩個披薩,成為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筆實物交易,那兩個披薩也成了目前最貴的披薩。為紀念這一天,5月22日也被非正式地稱為“比特幣披薩日”。
其實,Laszlo Hanyecz也跟中本聰有過聯系。在2010年,Laszlo Hanyecz開始挖比特幣。當然,作為程序員的他不滿足于此,他也想為比特幣開發做點兒貢獻。他給中本聰發郵件,表達了他的想法,中本聰也同意了。隨后,中本聰就給他發來一些任務讓他去完成。
不過,據Laszlo Hanyecz回憶,整個過程都比較“詭異(weird)”。Laszlo Hanyecz回憶道:“我覺得比特幣很棒,我想參與進去,但是我平時是有工作的,而中本聰會直接發郵件給我,說‘你能不能修改這個Bug?’‘你能不能做這個?’。”Laszlo Hanyecz把開發比特幣當作副業、兼職,而中本聰則把他當作全職員工。
“他(中本聰)說,‘我們有這些Bug,我們需要修復他們’,我心想,我們??我們不是一個團隊,好吧。”
而且中本聰還不喜歡Laszlo Hanyecz花太多時間在挖礦上。
05
中本聰與安德烈森
2010年,安德烈森在InfoWorld上第一次接觸到比特幣,隨即被它征服。
6月12日,安德烈森在BitcoinTalk上給中本聰發了站內信, 跟中本聰聯系上了。
安德烈森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程序員,逐漸參與到比特幣的開發中,并獲得中本聰足夠的信任,慢慢執行更多編程任務。后來,中本聰退出,安德烈森接手比特幣的開發。
2010年,隨著比特幣的逐漸流行,人們對比特幣的交易需求開始增加。這期間發生了很多事:
2月6日,Bitcoin Market成立,它是第一個比特幣交易平臺。
7月17日,門頭溝成立。
11月6日,比特幣市值達到100萬美元。
12月16日,第一個礦池Slushpool開始運行挖礦出塊。
12月3日,有人在BitcoinTalk上發貼尋找維基解密(WikiLeaks)的聯系方式,希望維基解密能使用比特幣。對此,中本聰回帖表示擔憂,他在回帖道:“我已向維基解密呼吁,不要使用比特幣。比特幣還是一個很小的社區”。中本聰認為,比特幣需要慢慢發展,才能逐漸變強。
12月11日,中本聰再次發帖,說:“維基解密已經捅了馬蜂窩,一大波螞蜂在向我們涌來。”
12月12日,中本聰在BitcoinTalk上發表最后一篇帖子后隱退,且再也沒有出現過。
中本聰最后一篇帖子主旨:
添加DoS攻擊限制,移除安全模式
其實這并非中本聰最后一次露面,三年后也就是2014年他還露了一次面,這個我們后面再說。
06
中本聰與Mike Hearn
2010年12月12日之后,他還與其他人保持著電子郵件往來。其中就包括Mike Hearn 。(其實早在2009年4月,Mike Hearn就給中本聰發過郵件詢問關于比特幣的疑問。多次聯系之后,Mike Hearn 獲得中本聰的信任,逐漸參與到比特幣的開發中來,他們一直通過郵件聯系。)
2011年4月20日,Mike Hearn又給中本聰發了一封郵件。在郵件中,他說:“I had a few other things on my mind (as always). One is, are you planning on rejoining the community at some point (eg for code reviews), or is your plan to permanently step back from the limelight?( 我有幾個事情想問問,一個是,你會重新回到比特幣社區里來嗎?比如做做代碼審查,還是你打算永久退出了?)”
4月23日,中本聰回道:I've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It's in good hands with Gavin and everyone.(我已經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比特幣在加文還有大家的手上做得挺好的。)”
從此,再也沒人能聯系上中本聰了。
07
中本聰的最后一次現身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隱身三年之后,中本聰于2014年3月7日,現身P2P Foundation,發了一條消息:我不是Dorian Nakamoto。因為當時全世界都在尋找中本聰,新聞周刊發文稱他們找到了中本聰,即日裔美國工程師Dorian Nakamoto。
距離現在已經4年多過去了,中本聰再也沒有現身。
08
中本聰身份之謎
中本聰隱退之后,并沒有妨礙比特幣的發展。他把開發主導權交給了安德烈森,由他主導比特幣的開發。
隨著比特幣的影響逐漸增大,價格一路走高,人們愈發好奇:中本聰到底是誰?中本聰雖然跟不少人有過電子郵件聯系,但他從來不提他的私人生活,他住哪兒,做什么工作等統統不提。
如果有人問他這些問題,他也從不回答,所以大家對中本聰知之甚少。黑客、記者、網友等各路人馬紛紛出動,尋找中本聰。這個過程曲折又離奇,在此只簡單說幾句。
有人分析了他的郵件,查找bitcoin.org的位置,使用各種手段,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中本聰。
當然,這期間,有各種猜測,有人認為哈爾·芬尼是中本聰,有人認為尼克薩博是中本聰,甚至還有人自稱是中本聰,當然最后都沒有充分的證據證實這些觀點。直到2018年,誰是中本聰依然是個謎。對于中本聰,我們只知道以下信息:
他讀英國報紙(寫入創世區塊的內容就是英國泰晤士報一篇文章的標題);
他自稱是日本人,但英語十分流利,他使用英式英語拼寫,比如他用“favour”(美式英語為“favor”);“colour”(美式英語為“color”);“grey”(美式英語為“gray”);“modernise”(美式英語為“modernize”)。
他在網上的發帖時間符合美國時區的時間。
所以,人們猜測他或許是一個居住在美國的英國人。
09
中本聰有多牛?
中本聰的牛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點:隱藏身份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中本聰能完全隱藏自己的身份,全世界那么多黑客、記者都沒能把他找出來,可見他的技術是多么的牛!
第二點:比特幣
比特幣作為中本聰的發明,體現了中本聰的思想理念。
說幾個小插曲,V神(對,就是創造了以太坊的V神)在一篇文章中說,中本聰設計比特幣的時候,有意無意躲過了一些陷阱:
?比特幣地址是公鑰的哈希值
為什么比特幣不直接使用公鑰作為地址呢?還要再進行一次哈希操作?是無謂的浪費嗎?使用公鑰的哈希有一個好處是,如果量子計算機出現了,量子計算機依然很難破解公鑰的哈希,而量子計算機可以輕而易舉地破解公鑰。所以,理論上,比特幣是不需要擔心量子計算機的(至少可以為我們爭取到找到解決辦法的時間)。?2100萬的總量限制
很多人都疑惑為什么比特幣的總量是2100萬個,為什么不是3100萬,不是2億1000萬?偏偏是2100萬。首先,這個數字遠小于2的64次方減1,這是一臺計算機里面可以以標準整數形式存放的最大整數,超過那個值的話,數值將像里程表那樣歸零。其次,還有一個總“聰”數要設法低于的更小的閾值:可以用浮點的格式表示可能的最大整數。如果中本聰當時選擇了2億1千萬而不是2100萬這個值的話,在很多語言里比特幣編程就會比現在要麻煩多了。
?橢圓曲線函數加密算法
簡單來說就是,比特幣沒有使用常規的加密算法,而是使用了Koblitz的橢圓曲線函數加密算法,躲過了美國國安局在加密標準中留下的后門。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
中本聰在P2P Foundation論壇上注冊過賬戶,這是一個討論P2P技術的論壇,中本聰填寫的生日信息是1975年4月5日。
中本聰在P2P Foundation上的主頁
普通人或許會覺得這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其實里面有點兒門道。1933年4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政府法令6102,規定所有美國公民持有黃金是非法的。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美國債務貶值,以對抗大蕭條。又一個全民買單的做法。
直到1975年,美國總統福特簽署了黃金合法化法案,美國公民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黃金。其實福特是74年簽署的法案,法案生效時間是1974年12月31日,即美國公民在1975年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黃金。1975年和4月5日的組合不太像是一個巧合,更像是中本聰有意為之。
總之,中本聰雖然消失了,但他給我們帶來了比特幣以及區塊鏈。它們不僅顛覆了我們對傳統貨幣體系的認知,而且重塑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許比特幣未來無法真正取代法定貨幣,但它帶來的影響,帶來的去中心化的理念,會根植于這個世界。這一場社會試驗或許才剛剛開始……